大概十多年前,當“用工荒”第一次出現在媒體上時,曾引來一片質疑:泱泱大國怎么會缺人?而這些年來,伴隨著經濟的飛速發展,“用工荒”也發展成了一種常態,而其中制造業缺工尤甚。
在人社部公布的2021年第二季度“最缺工”的100個職業中,儀器儀表制造工、焊工、車工、包裝工等制造業一線崗位名列前茅。那么在制造業產業門類齊聚的上海,“用工荒”究竟呈現怎樣的態勢?該如何破解?勞動報記者進行了仔細的調查。
盡管季節早已過夏,但在浦東金橋勞務市場里,似乎并沒有感受到一種熱度。
人呢?怎么還不來?什么時候會來?這樣的“靈魂三問”,對于場內的50多家勞務中介機構而言,幾乎每天都在進行。
在這家上海規模最大的勞務市場內,目前發布的崗位數量“毛估估”要達到四五千個,但是從登記入場的人數來看,求職者日平均不過在100至200人左右,而即便是這些人中,選擇制造業的還是少數,這也使得相關企業大批的基層一線崗位招聘存在著缺口。
為此,有些企業不得不上門來催人,不少中介在自掏腰包加大“返費”求人,但一個現實就是,市場里并沒有人。
不明白這人去哪里了
“今天你無論如何也得給我點人,不然我沒法交差了!弊谏嘲l上,延鋒偉世通的企業招聘主管嚴毅對著中介老板非常嚴肅地說道。
作為汽車零配件制造廠商,這家企業從年后便掛出“急招”,但50至100來個崗位需求從來沒有被滿足過。
在制造業扎堆的浦東金橋,眾多加工型企業發布的大量用工需求在勞務市場里可謂隨處可見,索廣電子、振華機械、歐姆龍、滬東造船、英華達……這些赫赫有名的企業無論何種性質,在市場里都是“一律平等”,統一以標簽形式粘貼在50多家中介的墻上,特意標注的“直招包進”、“包吃包住”、“待遇豐厚”等,則如同伸出的一雙雙手,在期待與求職者相握。
曾幾何時,這些企業都是外地來滬年輕人首選的“香餑餑”。但是如今,它們中的絕大多數都和延鋒偉世通一樣,只能處于等待期中。
“我就不明白這人去哪里了?”嚴毅說道。他告訴記者,今年給一線崗位工人開出的薪資又比去年同期高出了千元以上,月薪達到了7000元左右,“我們給的也不低了,但還是沒有人來。”
這種“搶逼圍”,還出現在了距離市場15公里外的秀沿路上。這里,是上海最具代表性的電子制造加工企業之一昌碩科技的所在地。
“過來應聘面試的嗎?”只要你是一個陌生面孔,站在秀沿路3688號的附近,這是最常聽到的“搭訕”。無論你是誰,一過康新公路路口,總會有三五個騎著摩托車的男女迅速圍過來,“帥哥,找工作嗎?”,“馬上安排進廠啊”、“急招人,要不試試”。
除非你斷然拒絕,否則這些人會跟隨著你的腳步,不斷游說,直至你義無反顧走過了廠門口。他們才會悻悻然回頭,去尋覓下一個目標。
高額返費引發的“潮汐”現象
面對著嚴毅,曹春英只能賠著笑臉。沒辦法,作為勞務中介的負責人,人供不上去,她怎么說都有責任。
“前段時間不是送了200多人了嗎?”曹春英小心翼翼地打聽著。
“別提了,沒多久就走了大半。”嚴毅有些不耐煩地說道,“每次都是這樣,招得慢、走得快!
“今年春節開門后,我虧本到現在。”曹春英有些欲哭無淚,“原想著元宵過后能上來些人,結果沒有;再想著五一節后能回來些人,又是沒啥!
為了留住客戶,曹春英說自己在自掏腰包,拿出返費幫助企業招聘。就拿延鋒偉世通的崗位來說,每個補貼都在1200元左右。
“返費”,如今成了勞務中介中的一個公開秘密,在制造業用工方面尤甚。只要求職者愿意到廠做滿一定天數,就可以拿到一筆“獎金”。
返費的高低,與企業的用工需求程度、崗位招聘人數等息息相關,“小廠”給得較低,從500元到千元不等,而要是那些“大廠”,返費的金額則會讓很多外人咋舌。
同樣位于浦東的昌碩科技,就是如此。廠內約十多萬年輕人,從全國各省市匯集至此,成為蘋果的“全球員工”。每年秋天是iPhone手機的新品發布季,昌碩會大量招工來充實生產線,以應對即將到來的出貨高峰。所以,自9月開始,全國各地的臨時工就會如候鳥遷徙般涌入此地,他們中大多數真實的目的,就是為了返費。
記者了解到,只要中介招聘的員工能在昌碩打卡干滿60天,就能拿到最低1萬元至12500元的現金獎勵。
因此,在這些企業中形成了“潮汐式”的獨特用工景象:高額返費引來了求職者,但在返費到手后就會迅速離去,又有一批新人隨之而來,反復如此。
潮起與潮落,時間就是2個月。企業的流水生產線上,始終也留不住工人。
勞動力市場遇冷或有兩大原因
在金橋勞務市場里,有人告訴記者:如果你操著外地口音,只需站在中介門口盯著黑板超過十秒鐘,就會有一堆人來“噓寒問暖”。
曾經日入場逾千的市場,現正在無奈地遭遇冷場。金橋勞務市場相關負責人告訴記者,年后最高峰的入場紀錄是日均600人,結果還沒持續一周就斷崖式下滑,現在每天也就100-200人。
今年二季度時,人社部官網發布“全國招聘大于求職‘最缺工’的100個職業排行”,其中“生產制造及有關人員”占據39個,是最缺工的職業分類,高于“社會生產服務和生活服務人員”的數量,后者為38個。
新進排行30個職業中,除了“儀器儀表制造工”進入排行前十,“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工具鉗工”“多晶硅制取工”“通信工程技術人員”“自動控制工程技術人員”等職業新進排行,“機修鉗工”“沖壓工”“金屬熱處理工”等職業呈現短缺程度加大的趨勢。
58同城招聘研究院院長李妍告訴記者,從網站招聘數據來看,上海制造業的企業招工需求主要聚焦在普工、操作工、組裝工、包裝工、裝卸/搬運工、切割/焊工、電工、鏟車/叉車工、鑄造/注塑/模具工、綜合維修工。其中電工招聘需求同比上升最為顯著,呈幾何倍速增加,切割/焊工和操作工同比增幅均在100%以上,鏟車/叉車工同比增幅也超過90%。
李妍表示,如果從大數據分析可以發現,上海地區制造業的長期缺工崗位集中在普工、操作工、組裝工、包裝工和萬能工等,其中操作工、組裝工、包裝工在2021年4月的供求比均超過10;紡織工、印花工、染工、管道工以及電梯工則是近年來相對急缺崗位,不過總體招聘規模相對較小。
不過,李妍告訴記者,伴隨著上海先進制造業的發展,一些高級技工工種比如自動化工程師、汽車設計工程師、電鍍工、電力線路工等需求不斷加大,其中自動化工程師、CNC/數控工程師和機械工程師年招聘需求復合增長率均在15%以上;漂染工、整經工、復卷工、紙樣師/車板工、壓痕工招聘需求則相對萎縮。
“當前,上海制造業用工總量呈現小幅下降,一方面是上海制造業積極數字化轉型,對基礎用工需求降低,另一方面可能與工廠外遷有關。”李妍如此說道。
“進廠,感覺沒什么意思”
即便是來到金橋勞務市場的求職者,不少也對這些制造業企業提供的崗位“興味索然”。
“剛來上海時我進過廠,感覺沒什么意思!鄙轿餍』锖撼钦f道,“別看他們貼的工資高,那都是靠加班加出來的,忙起來的時候在流水線前一坐12個小時,太枯燥,也不自由,上班時手機都不允許帶進去,下班一看,漏了一堆消息!
一位從昌碩離職的年輕人告訴記者,生產線上的工作,就如同一個拼命快進的電影。
工作枯燥、青春擱淺,冷冰冰的生產線上少有溫暖,有的只是線長、班長因為你失誤而發出的呵斥,“沒有人會喜歡。來到這,我終于深刻體會到什么叫累,什么叫賺錢不容易!能在廠里待上一年的人,舍友都能換幾十批!
據了解,昌碩7個廠區都在生產跟蘋果相關的產品,生產一臺iPhone需要經過組裝、扣合、打螺絲等400多道工序,至少要過700個人的手。
在這位年輕人看來,一張張主板從流水線上經過,體力和精力也在機器特有的節奏中消耗殆盡,“手上的活停不下來,腦子已經放空。”
胡春城就表示,哪怕是做個外賣員,也比“進廠”強,“好歹我想做就做,不做就拉倒,也沒那么多規矩。每天也就中午晚上兩頓飯時間忙點,賺得還不少!
一個事實是,制造業的工人正在流向服務業。如今,工廠對年輕人的吸引力已經遠遠落后于快遞、外賣等新興服務業。
數據顯示,在餓了么300萬名騎手中,有15%的外賣騎手是工人轉型,占比最高。美團外賣在疫情期間新增的100萬外賣騎手中,有27.2%來自制造業企業,也占比最高。
制造業最吸引人的黃金期已過
對于用工緊缺的出現,干勞務輸出、勞務派遣這行已有二十年的上海通答勞務服務有限公司的負責人朱順慶,有最直接的感受。
“現在的工人真的比以前少多了!彼洑v過“一天就弄來幾千人”的“輝煌”,但如今,他一天聯系過來的務工者可能也只有幾十人。
但即便如此,他還是有底氣。因為,對于一些小型的勞務中介來說,或許只能交“白卷”。
“年輕人越來越不愿意去當工人!敝祉槕c坦稱。對于目前的現狀,他有一句很直白的話——“工人不像工人,老板不像老板!
“過去,年輕人進廠想的是學手藝,當師傅,好好地干下去;現在,年輕人進廠想的是返費,責任心缺乏。”讓朱順慶常常感到啼笑皆非的是,來打聽工作的不少人,一問工資待遇,二問吃住WIFI,三問上不上夜班,該問的工作內容、技能水平等基本忽略不計。
同樣,在朱順慶看來,不少企業的負責人也是急功近利,缺乏以人為本的理念,對員工缺乏關心關愛,進廠后就將其當成了“機器人”。
工人,是“人”,不是機器。但在目前一些企業中,似乎只有招聘的時候把職工當“人”,一旦安排上崗,就視為“機器”,從事著簡單、單調、重復的工作。
“這種環境下,怎么留得住員工呢?年輕一代的工人,不只是談薪水了,還講求環境、福利,而且充滿個性。受了委屈,或稍有不如意,他們就走人了!
朱順慶告訴記者,90年代初期時,上海制造業的企業招人根本不用發愁,全國各省都會主動把當地的富余勞動力和職校應屆生等輸送到上海,“2002年、2003年時達到頂峰,單江蘇省一年就向上海輸送了30萬人。”
但現在,曾經的“鼎盛”場景已一去不復返!爸苓吺∈械慕洕l展也很好,同樣需要勞動力,很多年輕人已經不愿意出來了。”朱順慶表示,別說蘇浙如此,如今來自西部勞務輸出大省的務工者中間,這樣的想法也逐漸多了起來,“過去是勞務輸出地的中介求我們,我們求工廠;現在是工廠求我們,我們再求勞務輸出地的中介!
勞務中介漸漸“拋棄”制造業
事實上,一些申城的勞務中介近些年來也在“拋棄”制造業。
位于陸家嘴的仁聯集團,每年向3000家中大型企業、近50家世界500強公司外派雇員50000余人,年培訓及供應人才能力超20萬人。2014年創始之初,制造業勞務外包占據了其絕大部分業務,客戶包括了當時滬上眾多汽車整車零配件企業、電子制造廠等。而在7年之后,這一比例已經下降到了20%以下。
“制造業的一線工人已是越招越遠,越招越偏,越招越難。”仁聯集團華東區總經理王立新告訴記者,在長三角范圍內,勞務中介能夠找到“進廠”的年輕人鳳毛麟角,現在的主力范圍基本已是在東三省、云貴川和廣西等地區。
對于業內普遍存在的“返費”,王立新對其并不看好,“這就是一種不規范的行為,中介為的就是完成任務,實際上根本解決不了企業的用工問題,不過是飲鴆止渴。”
正是招聘成本的不斷增加和年輕人留不下來的現實,讓仁聯的業務逐步轉向服務業外包為主體。在王立新看來,如今的新業態和新經濟的發展,使得快遞、物流、直播、創業等成為主流,無論從薪資、自由度、個性化等方面,相比制造業都有優勢,這在客觀上也確實吸引了大批流水線的年輕人投身于此。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