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帶小白逆襲”“手把手助你進‘大廠’”——據《新京報》報道,隨著社會發展,如今職場人轉型發展機會增多,去高薪又體面的“大廠”工作成為不少求職者的理想,眾多活躍在短視頻平臺上的求職私教應運而生。然而,交納數百到上萬元的費用之后,很多求職者才發現,求職私教課程不靠譜,最后效果往往也不盡如人意。
所謂“求職私教”,本質上就是傳統行業中的職業規劃師,隨著社交網絡和短視頻平臺等渠道的興起,相關服務逐漸從線下轉移到線上,并有了新變化。“求職私教”應是有門檻和入職要求的,即需要持有生涯規劃師、蓋洛普優勢教練、教練技術認證等認證。這意味著要想成為職場私教,需要投入十幾萬元、總計3年左右的時間,才能獲得相關資格證書。
如果網上“求職私教”有這些基本能力,并能及時“持證上崗”,因材施教地指導缺乏經驗的求職者,幫助求職者提升求職成功率,未嘗不是件好事。然而實際上,時下很多網上“求職私教”沒有相關“大廠”從業經歷或經歷很少,“持證上崗”者更是寥寥,卻向潛在客戶夸大甚至虛構資歷,涉嫌宣傳欺詐。
更不靠譜的是,不少“求職私教”所提供的培訓中,包括轉行分析、導師帶領項目實操等課程,很多都是網絡抄襲的大雜燴,難有真正的效用。還有一些所謂的“求職私教”,為提升所謂的求職成功率,甚至慫恿學員簡歷注水造假,或將使原本的求職“敲門磚”異化成求職“絆腳石”。
網絡“求職私教”亂象頻仍,有一些經營者法治觀念淡薄、見利忘義的原因,也與這一行業制度規范缺失、監管不力有關。同時,亂象本身也折射出時下一些年輕人深深的職場焦慮,以及不切實際的“大廠”和高薪情懷。在這種心態之下,難免被一些并不高深的虛假宣傳和承諾蒙蔽了雙眼,一次次被收割智商稅。
事實上,類似宣稱能通過培訓獲取證書或相應能力、職位,進而收割智商稅的,近年并不少。比如前不久,利用碳排放噱頭大肆鼓吹的“碳排放管理師”網絡培訓,以及利用《家庭教育促進法》頒布實施契機鼓吹的“家庭教育指導師”培訓等,都曾引發輿論關注。對類似亂象加以關注和干預,無疑該盡早提上日程。
眼下,壓縮“求職私教”收割智商稅的空間,一方面需要市場、網監等部門按現有相關法律法規嚴肅網絡培訓市場清查;另一方面,也需要立法等部門針對相關網絡培訓亂象,出臺和完善更明確的網絡培訓規則,維護網絡培訓秩序。同時,廣大消費者也要擦亮雙眼,科學處理職場焦慮,正確認識自身需求,理性參與相關網絡培訓,從源頭堵住“求職私教”忽悠人的路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