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關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的專家訪談
編者按 在大力倡導尊師重教、加強師德建設的背景下,為什么一些教師對學生愈發冷漠、疏遠,甚至想逃離課堂?為什么一些教師時常感到精疲力竭,上課僅僅是在應付了事?相關專家指出,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已成為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單純的道德尺度和行為規范無法解釋目前一些教師的職業倦怠狀態。教師職業倦怠現象,既反映出目前一些教師難以承受職業壓力及自我心理調控技能缺乏的狀況,也反映出我國職前、職后教育對教師心理成長關注的缺失。帶著相關問題,記者對國家基礎教育實驗中心心理教育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人文社會科學研究項目“教師職業倦怠問題研究”主持者、東北師范大學教育科學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曉明進行了訪談。
在記者訪談之前,劉曉明教授列舉了一些他對教師進行訪談的案例。
馬上就要開學了,可馬老師絲毫沒有工作的熱情,她還沒有從深深的疲倦當中走出來,一想起上課,她就從心里感到厭倦、害怕、無奈……馬老師說,學校中的每一天,學生、家長、校長,計劃、考試、檢查讓她無休止地忙碌著,周而復始、單調枯燥、高度緊張,自己就像一把因風吹、日曬、雨淋而褪色、破舊的遮陽傘,疲倦、無力地支撐著。她說:“你知道嗎?這就像一個人在窄窄的樓道里爬樓梯,壓抑、無趣可又無法停止。日復一日,年復一年。”
馬老師的狀態并非教師群體中的個別現象。在對農村中小學教師心理素質發展狀況的調查研究中,劉曉明曾選取吉林省某地區一些農村教師作為研究對象。他說,一些農村教師的職業倦怠程度之嚴重,讓人始料不及。
另外,一位教師說,早上6點多上班,晚上8點半之后下晚自習,每天都工作這么長時間,很多事情讓人感到心力交瘁,有時感覺特別累,真不想上班了。很多時候,下班回到家后連一句話都不想說,不只身體累,心也累啊!
還有一位班主任提到,我每天早晨不愿意起床,起來后不愿意到學校去,站在講臺上就不愿意說話,老看表,想著怎么還不下課,什么時候放假啊!什么時候退休啊!感覺自己已經筋疲力盡,嚴重透支;另一位班主任則說,我現在一看到學生就頭疼,班級再亂我也不想去管,學生學習不好我也懶得理他們,真想離他們遠遠的,眼不見心不煩;還有教師明確提出,現在教師職業對我來說只是一個工作,是維持生存的一個手段,如果有另一份工作的話我肯定就不當了。
而年齡較大的教師則表示,都這么大歲數了,除了講課也不會別的了,現在轉行能干啥?當老師湊合到退休唄!
這些案例反映的并非是教師職業道德方面的問題,實際上都是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
職業倦怠已成為普遍現象
情緒衰竭、人格解體和低成就感是教師的職業倦怠的主要表現,隨著倦怠的不斷加重,一些人感覺筋疲力盡,害怕工作
記者:從心理學角度來看,教師職業倦怠的表現都有哪些?它的危害又主要體現在哪些方面?
劉曉明:1974年,美國臨床心理學家費登伯格首先將“職業倦怠”的概念引入心理健康領域,1979年,美國國家教育協會主席首次提到教師職業倦怠的現象,并將其作為當年年會的研究主題,在此之后,教師職業倦怠開始逐漸引起世界范圍內的關注。具體來說,教師職業倦怠就是指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所產生的情緒、態度和行為的衰竭狀態。
作為一種特定的心理狀態,教師的職業倦怠主要通過三個方面表現出來:情緒衰竭、人格解體和低成就感。其中,情緒衰竭是教師職業倦怠的核心成分,是指教師個人工作熱情的耗盡,表現為厭倦、易怒,是一種情緒、情感極度疲勞的狀態,這種狀態會直接削弱教師對教學工作的投入質量,減少對學生的贊揚以及師生互動;人格解體是指教師對學生表現出冷漠、消極的行為,對學生持否定態度,盡可能疏遠學生等;低成就感是指教師對自己的工作不滿意,發現自己的努力未能給學生帶來任何變化,自己的付出未得到應有的回報和承認,因而降低了工作中的效能感,強化了對自己消極評價的傾向。
我們的調查結果顯示,我國中小學教師職業倦怠已成為教師普遍存在的心理健康問題。從職業倦怠的整體分布看,有60%多的教師明顯感受到職業倦怠的影響,有22.6%的教師受到職業倦怠的嚴重困擾。其中,情緒衰竭問題最為嚴重,有60.3%的教師經常感受到中等程度的情緒衰竭,而處于中等程度人格解體狀態的教師已達17.1%,有16.1%的教師表現出中等程度的低成就感。
說到教師職業倦怠的危害,對于教師個體而言,早期的表現通常僅僅是模糊的意識,這種意識是一種不確定的苦惱感,而隨著倦怠的不斷加重并達到中等以上程度時,就會表現出害怕工作、筋疲力盡、不關心學生,對工作不滿,甚至逃避工作。隨著這種不確定的苦惱感持續增強,工作和家庭中的問題似乎越來越難以克服,工作表現會逐漸變得更糟。教師感到無能為力、不勝任工作、經常請假、生活就是為了假期、盼望著退休或轉換工作,這是職業倦怠嚴重困擾的表現。
職業倦怠的危害不容忽視
職業倦怠不僅影響了教師的身心健康,也間接影響了教師的職業道德行為,甚至會導致一些教師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
記者:教師職業倦怠,除了上面那些易見的危害,對其自身與他人還有哪些影響?
劉曉明:職業倦怠直接帶來了教師心理健康、身體健康、人際關系、工作效率等方面的損失,讓教師出現厭教心理、厭生心理、離職心理等,同時,教師的這種不良心理狀態還會滲透到其人際關系網絡中,影響到教師與學生、家人、朋友、同事等的關系,也會進一步影響到整個學校的士氣,破壞良好的組織氛圍,削弱學校的整體實力。
在實際訪談的過程中,有的教師說到:“我們學校一些老師不愿意努力嘗試新事物,不太負責任,經常遲到、早退、請假。在我們的辦公室里沒有笑聲,同事之間比較冷漠。”
“一些老師對待學生的態度很消極,急躁、不耐煩、易怒、總是感到失望,與學生的關系也不和睦。”
職業倦怠不僅影響到了教師的身心健康,也間接影響到了教師的職業行為,最終也會導致一些教師離開自己的工作崗位。調查顯示,在職業倦怠的影響之下,目前我國中小學有1/3的教師存在著離職傾向,雖然離職傾向尚未表現為離職行為,但有離職傾向的教師,肯定會減少對工作的投入,也會直接影響到教育教學的質量,這是當今我國教師教育和教師管理不容忽視的現實心理問題,也是關系到教師隊伍穩定的一個重要問題。
面對倦怠學會心理調適
為了克服職業倦怠,教師需要學習一些技巧,并從多個方面進行心理調適,同時也要從主觀上提高自身素養
記者:您多次講到教師職業倦怠的心理調適。您所說的心理調適具體涉及哪些方面?
劉曉明:教師職業倦怠的調適是一項系統的工程,需要社會、學校和教師個人三者間的通力配合。而教師職業倦怠的心理調適可以從以下幾方面入手:
學會調控自身的職業壓力。職業倦怠是教師不能順利應對工作壓力時的一種極端反應,即壓力是教師職業倦怠產生的主因,因此,對職業壓力的調控是緩解職業倦怠的有效途徑。職業壓力的調控可以分為原因調控和反應調控,前者是對引起壓力的原因進行加工和調整。例如,有的教師的壓力是緣于缺乏有效的課堂管理技能,通過提高自己應對學生問題行為的能力,就能夠緩解自身的職業壓力;而后者是指對已經表現出的壓力反應進行調節,如壓力會直接帶來緊張、焦慮等情緒反應,可以建議教師參加文體活動、聽音樂、散步進行放松訓練,找朋友傾訴等減輕緊張、焦慮的情緒反應。
主動適應環境,勇于改變自我,采取積極的認知方式。研究表明,一個人的心理問題不是由事件引起的,而常常是由自己錯誤、扭曲的認知產生的,與其說是某種事件引起了心理問題,不如說是因為認知偏差產生了心理問題。因此,幫助教師找出頭腦中的認知偏差,并建立較為現實的、積極的認知方式,就會減少扭曲的認知所造成的情緒及行為引起的不良后果。
調節社會交往,提高社交技能,幫助教師建立良好的人際關系。要形成良好的師生關系,因為良好的師生關系是教育大廈得以建立的基石。建立良好的師生關系有幾個要點:提高自身素質,為人師表,率先垂范;尊重學生,保護學生人格,建立一種平等、民主的師生關系;關愛學生,做學生的知心朋友,建立一種融洽的師生關系;不斷學習,教學相長,建立一種互促互進的師生關系。要調控好同事之間的關系,同事間的相互支持與協助也是減輕職業壓力,緩解職業倦怠的重要力量。當前,教育改革不斷深入推進,對教師提出了全方位的要求,這讓教師感到前所未來的職業競爭壓力。在這種情況下,每個人既要以創新型教師的標準來要求自己,有意識地進行知識的更新和能力的提高,同時也要學習合作,通過與同事之間的相互交流,學習他人的長處,獲得有效的社會支持。
記者:在您看來,克服職業倦怠教師應從哪幾個方面主觀努力?
劉曉明:要善于調節情緒。人的情緒是有傳染性的,如果你情緒不好,把這種情緒帶到工作中來,那么別人也會感受到,你的工作環境就會變得非常壓抑,要學會認識、管理和調節自己的情緒,使自己擁有積極的情緒和良好的心境,這樣在工作和生活中,你的良好的情緒也會感染到別人。
建立和運用社會支持系統。社會支持是一種以良好的人際關系表現出來的社會聯系。研究表明,具有良好人際關系和社會交往的人,其心理健康水平更高,挫折承受力和社會適應能力更強,在社會生活中更成功,個人幸福感也更強。因此,教師要有意識地培養自己尋求社會支持的能力。
注重內在品質的培養。正確客觀地認識自己,不斷地完善自己,包括業務素質和品德素養的提高。以高尚的人格、真摯的情感、得體的言行和淵博的知識贏得他人的接納、喜愛和尊敬。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hnhyjq.com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