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龍陵縣自產改工作推行以來,從本縣的實際出發,刻意從“有信仰、有榮光、有希望、有力量、有保障”五個方面入手,量身打造產業工人的“服務鏈”。
“以五有模式不斷優化產業工人成長‘服務鏈’,打造了一支有理想守信念、懂技術會創新、敢擔當講奉獻的產業工人隊伍,”龍陵縣總工會副主席楊冬梅說,作為這支隊伍的標志性典范人物,產改過程中涌現出許多從一線工作一步步成長為一名首席技師、云嶺技能大師、保山市勞動模范、云南省勞動模范的優秀產業工人,“他們在促進新質生產力發展、技術革新、降本增效等方面展現新時代產業工人的能量、產業工人的風采。”
讓職工有信仰方面,龍陵縣總采取了開展“工”字特色鮮明的宣傳宣講活動、搭建產業工人學習平臺、大力宣傳產業工人風采等三個措施,組織開展勞模工匠宣講進企業進車間宣講活動、“中國夢·勞動美”主題宣傳教育活動33場次,覆蓋產業工人6500人次,打造了全縣首家產業工人賦能平臺——“職工夜校”和“青年夜校”,讓產業工人實現白天上班,晚上學藝,深耕細作“產業工人1+5流動課堂”,創辦“職工文化·雨屏之語”“勞動者風采”專欄,系統展示各行各業先鋒模范及產業工人生動實踐,發布各類宣傳信息、視頻2500余條,宣傳101名產業工人事跡。
職工臉上要有榮光,龍陵縣總三措并舉——加大在產業工人中評先樹優力度,暢通產業工人參與渠道,完善勞動技能競賽體系。
“全縣共有全國勞模1人,省部級勞模7人、省五一勞動獎章9人、省級先進工作者5人、市級勞模12人、市五一勞動獎章13人、保山工匠4人,其中產業工人占比63%。評選‘最美系列’先進個人200余人,產業工人占比達80%。”楊冬梅說,“迄今,我們有1名農民工當選全國人大代表,1名貨車司機當選中國工會十八大代表,市級‘兩代表一委員’中有產業工人9人、縣級‘兩代表一委員’40人、11名產業工人兼職掛職縣群團組織副主席。”
最后是圍繞當地特有的石斛、硅業等重點產業組織開展特色勞動和技能競賽,以技能比武推動技術創新。舉辦綠色硅、石斛楓斗加工、石斛宴系列等各類勞動和技能競賽30余場次,參賽1萬余人次。
職工眼里的希望建立在各種制度性措施上。
龍陵深入實施“技能興龍・人才強邊”行動,建立健全“培訓—練兵—比賽—獎勵—晉升”五位一體技能人才培養機制,近兩年積累激勵產業工人學歷提升29名、技能提升1028名、創新創造30名,獎勵激勵資金20萬余元,“這標志我們建立產業工人素質技能提升體系,此外,我們還建立了產業工人工資增長體系和勞動技能競賽體系。把推行集體協商制度作為履行維權主業的有效抓手,不斷完善產業工人勞動要素、技能要素參與分配機制,在收入分配中體現創新成果、技術能力等多要素。”
“新時代條件下,我們認為工人的力量要通過完善維權體系和職代會制度來體現。”龍陵縣總工會黨組書記李曉飛說。
據介紹,龍陵縣總積極協調勞動關系三方機制,推行“工會+”一站式勞動爭議多元化解機制,共調處勞動爭議案件20余件,為產業工人追回工資、社保金等30余萬元,還采取“工會干部+專業律師+企業員工”模式,開展公益法律服務行動。
建立職代會規范化建設培訓和檢查制度,全縣建立職代會制度企事業單位183個,國有企業建制率100%,非公企業80%。簽訂集體協商專項集體合同42份,續簽128家,覆蓋職工4946人。
“此外,作為激勵機制維護產業工人健康權益的一項措施,”李曉飛說,“我們落實非公企業職工健康體檢補貼實施辦法,對年內非公企業組織工會會員體檢的最高每年給予200元/人的補貼,累計15家非公企業給予23.4萬元補貼,惠及產業工人4128人次。”
在讓產業工人背后有保障方面。據悉,龍陵縣總完善職工服務陣地建設,建成工會驛站16個,“司機之家”2個,職工之家(小家)25個、職工書屋24個,年服務職工達3.5萬人次,通過蹲點調研服務產業工人,幫助職工解決困難90余個、服務企業22家、服務職工1.2萬人次。累計走訪慰問困難職工、困難勞模、一線職工等4000余人次,為64名女職工提供“兩癌”篩查、305名新就業形態勞動者提供免費體檢服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