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大學生對同齡人進行“最想了解的性知識”調查,結果顯示——
●小樣本調查顯示,逾八成同學關心如何應對性騷擾,逾六成人關心如何保護自己免受性騷擾
●遭遇性騷擾,親友應主動給予理解和安慰,這是最為重要的
大學生最怕性騷擾?日前,廣東幾位大學生在同齡人中進行的一項小調查顯示,兩成受訪者曾有過被性騷擾的經歷,最早的甚至可追溯到小學六年級。而“遇到性騷擾該怎么辦”,成為超過八成的受訪同學最關心的話題。同學們認為,這份調查說明現在的大學生更關心自己在性方面的合法權益,也在一定程度上說明,大學生遭遇性騷擾的幾率可能比人們想象的要高。
案例
廣東某高校大二學生崔杭(化名)曾遭遇過三次性騷擾,最早的一次竟然發生在小學六年級。“我發育得比較好,12歲時身高已接近1.6米,經常被人當成高中生。或許是因為這個原因,我老是遭遇‘變態佬’。”她說,第一次遭遇性騷擾發生在公園一間位置比較偏僻的公廁。一個猥瑣的中年男人尾隨她進了公廁,當她覺得不對勁,疑惑地回頭時,驚訝地發現那男人對著她撩開衣服,露出了下體。
“那時年紀小,不懂得大聲叫人來,也不知道逃跑,只是呆站在原地,害怕地捂住眼。”等她再睜眼時,那人已經狂笑著奔出廁所。小崔說,這惡心的一幕時常在她眼前晃動。很長時間內,她不敢一個人上光線不好或人少的公廁。有時,走在路上聽到跟那個變態男人聲音相似的笑聲,自己都會控制不住地反胃、嘔吐。
第二次和第三次都是在公交車上遭遇“咸豬手”。前一次發生在高二,“被摸時感到非常震驚、憤怒,事后覺得委屈,也有沮喪。”她不敢向同學訴苦,因為擔心“人家會說‘是不是你不好,所以倒霉的事都出現在你身上’”。由于心理壓力太大,小崔從那時起開始深受失眠的困擾。
上大學后,為舒緩自己的心理壓力,也為了了解那些曾給自己帶來痛苦的人的扭曲心理,她選修了心理學,試著撫平心中的傷痕。在論壇上,她發現跟自己同病相憐的人并非極少數,大家會交流應對經驗。
去年十月,當再次遭遇公車性騷擾時,她已經可以鎮定地用力拍掉那人的“咸豬手”,當面痛斥“你想干什么?光天化日做這種事,你不怕被警察抓嗎?”騷擾者灰溜溜地下車逃走。
“現在我常去網上搜索應對性騷擾的技巧。”她笑說,因為和公共場所的性騷擾相比,在今后要踏入的職場里,性騷擾事件也不少,自己要未雨綢繆,準備好應對之策。
調查
兩成受訪同學稱曾遭遇性騷擾
去年,中山大學公共衛生學院2010級本科生王琬萍等同學在老師的指導下,完成了題為“大學生最想了解的性知識”的學生科研項目。他們選擇的樣本不大,只有49人,“都是20~24歲的本科學生,很多人都有男女朋友,并可能開始考慮發生第一次性行為。”王琬萍說,或許因為這個原因,避孕、性行為和性病等相關知識,都是受訪者比較關心的話題。
然而,其中一組數據令幾位同學既吃驚也困惑。“我們發現,高達81.36%的同學關心如何應對性騷擾的問題,還有61.02%的人關心如何保護自己免受性騷擾。”王琬萍說,在個人訪談中,有2名男生和9名女生表示自己曾遇到過性騷擾。而性騷擾的加害方既有異性,也有同性,多數為同齡人,也有校外的陌生人。其中有多人表示,被騷擾的經歷最早追溯到小學。
近年來,校園性騷擾案屢屢見諸網絡,幾乎每次都能挑動年輕網友的神經。或許因為這個原因,論壇、微博上出現的每篇“防狼術”教學帖,都會被瘋狂轉發。然而,回到現實生活中,大學生們仍然擔憂:遇到性騷擾,該怎么防范?如何盡可能降低對自己的傷害程度?
專家點評
性騷擾可令受害者精神受創
“遭遇性騷擾,常常對受害者造成精神創傷,尤其是對青少年的性騷擾,影響更為深遠。”中山大學附屬第三醫院心理科王相蘭副主任醫師指出,在性騷擾受害者中,最常見的有情緒的改變,例如易恐慌、緊張、情緒低落等。部分受害者還會出現行為改變,例如對他人有攻擊性,有些人則變得退縮,不愿和他人交往。
構成人身傷害、性質惡劣的性騷擾,還可能進一步影響受害者的性心理,導致婚戀生活受挫,如有小女孩被成年男性猥褻,長大后認為男人皆壞人,影響她和異性的交往;有些人則會出現性交疼痛、性冷淡;還有人走向另一極端,因身心受傷而自暴自棄,表現為性的放縱。
專家支招
親友理解和安慰最重要
遭遇性騷擾,該如何自救?首先,要勇敢地對實施性騷擾的人說“不”,果斷報警或向周邊的人公開尋求幫助。這有助于中止侵犯,避免事態惡化,最大限度地保護自己。其次,盡可能保留受騷擾的證據。有條件的同學可以將手機拍照、錄音功能設為快捷鍵,方便快速隱蔽地保留證據,便于將作惡者繩之以法,使其受到應有的懲罰。
其次,不要自責,不要認為“別人不受騷擾,是我不好才被人侵犯。”受懲罰的應該是作惡者,而非被騷擾的人。再次,盡早向信得過的朋友和親人尋求安慰。親情和友情的支持,是最好的療傷藥。最后,如果對親友傾訴,仍不能擺脫噩夢,可以向專業心理醫生求助。
王相蘭指出,如果身邊朋友因遭遇性騷擾而痛苦不堪,親友可以主動給予理解和安慰,這是最為重要的。情感的支持,可以避免令對方產生“我被大家嫌棄、拋棄”的感覺,加劇心理傷害。在安慰受害者時,如果受害者流露出自責、對未來絕望等悲觀念頭時,要給予糾正,鼓勵其放下思想包袱,積極尋求心理干預。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hnhyjq.com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