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8屆上海國際電影節上,曾有一部講述“橫漂”的電影橫空出世,就是爾冬升執導的《我是路人甲》。影片中,橫店的一個飯店里聚集了來自五湖四海的人,有武打替身,有宮女丫鬟,有戰爭黎民,每個“角兒”背后都有自己的辛酸淚,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字——群眾演員。
近半年來,受疫情影響,影視行業一度停擺。劇組停工,影視基地閉門歇業,那些漂泊的群演們過得怎么樣?記者調查發現,多數群演在疫情期間迫于生計兒轉了行,有些雖然仍在追夢,也因為無戲可拍、沒有保障而過著難以果腹的日子。
橫漂十年,小城頭一次這么冷清
今年是黃一剛入行的第10個年頭。2010年,帶著對表演的一腔熱情,他從老家湖南前往橫店,成為一名群眾演員。因為對表演并不了解,初入行的黃一剛也曾被冷落,品嘗過很多天拍不上戲的滋味。
他告訴記者,在橫店,群演的人員構成主要有三類,其中少部分是相關專業的學生,半是好奇半是社會實踐地當了群演;還有一部分是一些生活處境較為艱難、以群演謀生存的無業者、失業者,他們不談夢想,只問收入;另外一部分則是懷著表演夢、明星夢,渴望成為下一個王寶強的影視愛好者。
黃一剛屬于后者。因為熱愛,性格開朗、健談的他很快在橫店打開了局面。“那兩年,經常一忙就是十幾個小時,通宵拍戲是家常便飯。”黃一剛喜歡在劇組的日子,喜歡橫店街頭穿著各色服裝的同行將小城點綴得熱鬧而有生氣。
這種熱鬧有時會讓人忘了時間的概念,直到今年年初,一場突如其來的疫情打破了這場喧囂,他才突然意識到,自己到橫店已經十年了。“這是最冷清的一個春天!”
“路人甲”紛紛轉行騎士、餐飲成首選
因為對許多群演來說,原本就要面臨僧多粥少、時常接不到戲的情況。疫情導致劇組長期不開工,群演們更閑了。沒戲演、沒收入,漂泊的日子怎么過?許多人不得不另謀生路。
幾年前,黃一剛就從“全職”群演轉為了兼職,自己在橫店盤下了一個小店做足療,算是有了相對穩定的收入來源。生意不忙的時候再去演場戲,日子過得倒也過得充實。
不過,與黃一剛相比,今年多數群演的日子并不那么好過。據不完全統計,疫情期間,僅影視劇行業大約就有60個劇組停拍、100個項目延遲,一季度全國有6600多家影視文化機構注銷,大批群演無奈“下崗”。
今年5月份,餓了么公布的一組數據顯示,橫店新注冊的藍騎士人數創下了歷史新高,其中超七成來自群演隊伍。黃一剛告訴記者,在橫店,一位群演的日薪平均為90元,工作時間為10個小時,每超出1小時再加10元。
即使天天有戲可拍,一個月下來也就3000元左右。這個收入在橫店,可以維持生存,但如果加上房租等支出,還是很難果腹。這次疫情讓很多群演在節后斷了糧,迫于生計,大家只有轉行。
明星夢碎,網紅興起轉型主播似乎可行
除了快遞、外賣,對群演分流較多的還有直播和短視頻。劉婷婷就是其中之一。
連續四個月沒戲拍,劉婷婷直言“追尋了四年的夢碎了”,煎熬中進退兩難的她,在今年6月轉型做了主播。題材以影視基地的日常生活為主,自稱走的是“嚴肅路線”。如今已經拍了一個多月的短視頻,每天進賬從四五十元到一百多元不等,累計收入2400元。
事實上,無論是橫漂、北漂還是滬漂,做直播、拍短視頻并非新鮮事。許多人在跑群演之余,早已開始這方面的嘗試。特別是隨著自媒體興起,越來越多群演踏上了新的逐夢之路,想象著自己有朝一日從無人問津的“背景板”變成網紅。
據了解,如今在橫店就有這么一條“網紅街”,每天都有穿著奇裝異服的群演在那里直播或錄視頻。不再關注臺詞戲份,不再擔心是否露臉,那個被稱作“中國好萊塢”的夢幻之城,就是他們視頻創作的主舞臺。
春節補貼溫暖漂泊的心 群演呼喚行業更多保障
采訪中,記者了解到,目前,在橫店影視城演員公會登記注冊的“橫漂”已經累計超過10萬人,常年“漂”在橫店的也有8000人左右。雖然基數龐大,但大部分人都是干一陣兒就走了,流動性很大。
何以如此?入行多年的李瑞風告訴記者,不穩定、沒有勞動保障是主要原因。首先,從群演做到有臺詞的特約演員,至少需要一年時間,一個月約掙兩千塊。這是幸運的。還有許多群演是隔三岔五才有戲拍,收入太少,吃飯就成了問題。有的人甚至只要一頓盒飯的待遇,都沒能找到劇組收留。
為了解決這個問題,在此之前,橫店演員公會也曾推出過固定工資制,并簽約了部分全職群演,但據多位群演透露,雖然收入穩定了,也帶來了更多約束。作為全職群演,需要隨叫隨到,許多人做了一段時間就退出了,固定工資制也就不了了之。
其次,在群演和劇組之間還存在著一個紐帶,就是群頭。他們是和劇組比較熟絡的中間人,負責把群演召集起來輸送到有需要的劇組,劇組給群演的勞務也由群頭發放。
一位群眾演員在電話里告訴記者,據他所知,劇組給群演的預算中,群頭都要抽成。“明知道是這樣又能怎么辦呢?得罪了群頭,以后就沒戲演了,那就一分錢也賺不到了。”多年漂泊讓群演學會了等待和忍耐。
“拍5分鐘,等5小時是常事。”那位群演說,“劇組人員態度還比較客氣,群頭最厲害,慢一點就要罵人。”因為沒有合同等保障措施,群演面對這種情況也只有默默忍受。此外,一些戰爭戲、武打戲中,涉及一些危險動作,也并沒有健全的行業保障。許多橫漂最后也不過都是始于夢想,終于生活了。
當然,演員公會也在努力推出一些實質性的措施。今年疫情期間,橫店所有劇組停止了籌備和拍攝。大量群演面臨無工可開的窘境,甚至有人無法回老家。橫店演員工會就陸續向群眾演員發放了補貼,每人500元。在春節期間,這份看似微薄的補貼卻惠及了千余名滯留橫店的群演。
來自黑龍江的張文杰已經兩個春節沒有回家了,“之前存了三千塊錢,基本生活能保障,但現在沒戲拍了,確實囊中羞澀。這份補助對我來說真的是雪中送炭。”
記者手記
群演不該是影視“水桶”的短板
如今在橫店,部分劇組已經復工,群演們也慢慢有了事情做。他們相信,生活不會虧待任何一個心懷夢想的路人甲。但基本權利得不到保障,也是群演們面臨的現實問題之一。
從影視行業來說,群演仍是弱勢群體,是影視“水桶”的最短板。表面上看,他們與一部作品的聯系似乎很松散,但其對作品質量的影響其實不容小視。怎樣培養出能完成不同作品的群演,一直是影視行業的一個課題。
當然,這其中涉及人才管理、社會保障、法律維權等多個方面。不過,無論是出于對群演的保護,還是相關產業鏈條的完善,抑或是中國由影視大國向影視強國的轉變所需,完善群演利益保障、提升群演業務水平,都勢在必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