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求職者需要理性看待當前的“新職業熱”。當自己尚不具備進入新職業領域參與競爭的條件時,不妨腳踏實地地先從自己能夠做好的工作做起,積累經驗,更新知識,加強相關領域知識的學習,這些,才是提升自己崗位競爭力、謀求個人職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近年來,新職業不斷涌現,智能制造工程技術人員、人工智能訓練師、互聯網營銷師……僅去年4月至今,人社部聯合多部門發布的新職業已有38個。
多樣化的職業種類催生出可觀的人才需求。日前,人社部中國就業培訓技術指導中心聯合阿里巴巴釘釘發布的《新職業在線學習平臺發展報告》顯示,未來5年新職業人才需求規模龐大,預計云計算工程技術人員近150萬人、物聯網安裝調試員近500萬人、工業機器人系統操作員和運維員均達到125萬人……機遇面前,年輕人實現職業拓展有了多元選擇,而且在職場上形成了一定的“熱度”。
為什么突出年輕人?因為,顯而易見,這些新職業,特別是未來對相應人才的需求,是屬于掌握新知識、新技能的年輕一代的。就眼下講,有能力競聘這些新職業崗位的,恐怕絕大多數也是年輕人。考慮到目前大學生就業的形勢與壓力,有必要就此做一番探討。
新職業之所以受到年輕人青睞,有兩個重要原因。一個是工作薪資優厚。有轉行投身智能制造行業者稱,“現在的待遇是原來的十倍左右”;另一個是發展前景廣闊,這從市場預測可知。實事求是地說,這兩條都是正常追求,無可厚非。問題在于,有追求是一回事,你是否具備相應的能力是另一回事。
據報道,目前,廣受年輕人關注的新職業,主要集中在互聯網/信息技術、制造業和服務業。具體說,數字化管理師、無人機駕駛員、農業經理人、物聯網工程技術人員等新職業格外受到年輕人的青睞。這些新職業的確誘人,但與此同時傳遞出的信息還有:相關公司對從業人員提出了較高的從業要求。這些要求既包括專業知識,還包括工作經驗,甚至需要一定的社交能力。
或許有人說,我在大學學的就是相關專業,而且是最新的學科和專業知識,這還不夠應聘資格嗎?且聽專業人士怎么說——“部分技術高度密集型行業包含的專業知識多且復雜,加上行業發展更新速度快,相應的理論來不及沉淀,目前的人才培養體系尚不能滿足行業用人需求。”正因為如此,有的公司明確,招聘傾向于有3至5年行業工作經驗者;有的公司提示,專業知識和工作能力都需要時間積累。這些,顯然都是告訴剛剛走出校門的應聘者,學歷只是條件之一,實踐才是更重要的保證,因此,這些公司大多是通過社會招聘引進人才的,有的還要附加資格證書的條件。例如,在智聯招聘網站上,與老年人能力評估師相關的崗位招聘條件就寫明,對有護理員證書、社會工作者證書的求職者優先考慮。想一想,這種要求不僅有道理,而且是必要的。
通過上述探討,可以得出結論:年輕求職者需要理性看待當前的“新職業熱”。當自己尚不具備進入新職業領域參與競爭的條件時,不妨腳踏實地地先從自己能夠做好的工作做起,積累經驗,更新知識,加強相關領域知識的學習,這些,才是提升自己崗位競爭力,謀求個人職業發展的有效途徑。
有追求是好事,但不要一蹴而就。切記,“機遇青睞那些有準備的頭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