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互聯網行業的加班文化主宰的已經不是個別公司、個別人員,而是在某種程度上主宰了整個行業的文化心理
近日,“騰訊試點強制6點下班”登上熱搜。原來這是騰訊互娛(IEG)旗下的光子工作室群發布的最新加班管理機制:該工作室從6月14日開始推行“強制不加班雙休”政策,周三健康日9:30上班,下午6點下班。其他工作日也必須在晚上9點前離開公司。同時,公司保障員工雙休,嚴格按照法定節假日休假,如果因特殊情況需要加班,必須提前向領導申請并闡明理由。
面對輿論的關注,光子工作室群對外回應稱,為鼓勵員工勞逸結合,進一步提升工作效率,同時也能更好地關注身心健康,留出更多時間陪伴家人,決定在近期推出此項措施。
這項措施可以說是互聯網行業的一股清流,盡管其只是遵循了勞動法的基本規定。但當非常態成為了“常態”時,真正的常態就顯得難能可貴了。很長一段時間以來,互聯網行業都被職場人視為高速成長的行業,當然,勞動強度大、996、甚至007也是其另外一個維度的代名詞;ヂ摼W行業從業者一度因工作強度大,健康受損乃至工作期間猝死的新聞不時被曝出。
面對這些新聞,很多人認為不必苛責資本的殘酷,企業本就不是慈善機構;也有人認為,選擇996乃至007,都是具有獨立行為能力的職場人自己的主動選擇,既然想追求這個行業快速成長的紅利,那么就應當遵從這種職場叢林法則。即便有人因此不幸去世,那也是行業發展必須付出的代價,只不過這粒時代的塵埃正好落到了他的頭上。
的確,追求利潤最大化是企業天然的目標,但這樣的超理性論調,總讓人有一些“冷血”的感覺。似乎只要規則是公開的,即便不那么公正;只要市場是競爭的,即便競爭者的地位并不平等,作為勞動者的一方都應該無條件地接受這種或明或“潛”的游戲規則,而不該奢求人性關懷。這種論調,看似理性,卻忽視了人之所為人的生理、心理需求。
但悲哀的是,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下,互聯網行業的加班文化主宰的已經不是個別公司、個別從業者,而是在某種程度上主宰了整個行業的文化心理。各大互聯網公司都在不斷抬高過勞的水位,這種探底競賽對外表現為以“狼性文化”“奮斗精神”獲取行業競爭優勢,對內則表現為一次次地下探員工對自身權益的訴求底線。你若996,我便007;你全額支付加班費,我酌情考慮減半,甚至沒有;你要求月度工作時間必須達到280個小時,我便提出超過300小時才算“本分”……直至有人為此付出生命的代價。
這種畸形的加班文化,使得從業者的選擇空間越來越小,甚至無從選擇。據媒體不完全統計,目前互聯網行業推行996工作制的達到了84家,基本各個細分領域的頭部玩家都是如此,處于創業階段的追隨者們更不在話下。即便有公司提出彈性工作制,但這并非是為了給員工減負,反倒給員工加班、甚至通宵趕項目找了更多借口。
要打破這種過度內卷的惡性循環,關健在于是否有企業能率先跳出來打破僵局,以及能否建立強力的外部制約機制。從外部約束機制來看,長期以來,互聯網在國民經濟中都扮演著為社會提供就業、拉動經濟增長的正向角色,國家從立法、執法到司法都盡力在包容審慎的理念下,給予其寬松的市場環境,在勞動執法方面亦是如此。在這種情況下,由企業自發破局就顯得難能可貴。
其實,人生除了工作,還有生活!霸圏c強制6點下班”登上熱搜,再次凸顯出苦996久矣的互聯網行業從業者,對回歸正常工作節奏的呼喚和期盼。從媒體公開報道來看,目前除了騰訊光子工作室群,還有兩家互聯網公司公開表示“不強制996”加班。這種先行者的表態,是對互聯網行業普遍存在的過勞現象的必要糾偏,有助于推動整個社會回歸到相對健康的工作狀態中去。畢竟,人生不只有職場上起早貪黑的打拼,還應當有陪伴父母子女的溫情時光以及休閑娛樂的隨心愜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