陜西省強化兜底保障,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 上半年,共實施臨時救助34.3萬人次、醫療救助90.68萬人次
■ 資助困難學生231.1萬人次,幫助2702名救助對象實現就業
■ 累計對14.8萬戶城鎮低保等住房困難家庭實施公租房保障
中工網訊 近日,記者從陜西省政府新聞辦召開的新聞發布會上獲悉:近年來,全省各級社會救助管理部門積極推進社會救助制度改革創新,建立健全分層分類、城鄉統籌的社會救助體系,堅決兜住兜牢基本民生保障底線。
社會救助制度體系全面建立。陜西省建立起以最低生活保障、特困人員救助供養、臨時救助、醫療救助、教育救助、住房救助、就業救助、災害救助等為主要內容,社會力量參與為補充的社會救助體系。截至6月底,陜西省社會救助體系共保障城鄉低保對象133萬人,保障特困供養人員12.9萬人。今年上半年,全省共實施臨時救助34.3萬人次、醫療救助90.68萬人次,資助困難學生231.1萬人次,幫助2702名救助對象實現就業,累計對14.8萬戶城鎮低保等住房困難家庭實施公租房保障,切實做到應保盡保、應救盡救。
兜底保障責任有效履行。陜西省以兜底保障統領社會救助工作,截至6月底,全省已脫貧人口、脫貧不穩定人口、邊緣易致貧人口中被納入兜底保障的對象分別為 94.67萬人、2.52萬人、2.49萬人;連續5年提高城鄉低保標準,城市低保平均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月 651元,農村低保最低限定保障標準提高到每人每年4830元。同時,陜西省對納入城鄉低保范圍的 70周歲以上老年人,以及未成年人、重度殘疾人、重病患者實施“分類施!,不斷提升困難群眾基本生活救助保障水平。
社會救助工作機制不斷完善。陜西省已建立省、市、縣三級社會救助聯席會議制度,健全完善部門協調機制,成立救助家庭核對服務中心;全省所有鄉鎮(街道)均建立社會救助“一門受理、協同辦理”窗口,確保困難群眾“求助有門”。積極推行社會救助政府購買服務,鼓勵引導專業社會組織或團體參與社會救助,為救助對象提供更加多元的救助服務。
社會救助服務流程不斷創新優化。陜西省各級民政部門推動將低保等社會救助審核確認權限下放至鄉鎮(街道),目前已有354 個鄉鎮(街道)通過縣級政府授權直接開展低保對象、特困人員審核確認工作。全省所有鄉鎮(街道)均建立臨時救助儲備金制度,小額和緊急情況臨時救助實現鄉鎮(街道)直接審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