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海洋大學2013年教師人才招聘計劃
所在地區:上海市 更新時間:2012-12-27
- 性質:普通本科院校
- 行業:院校/高等教育
- 注冊:未填寫
- 規模:10000人以上
- 所在地區:上海市
- 添加時間:2012-12-27
招聘職位 |
招聘人數 |
工作地區 |
學歷要求 |
刷新日期 |
截至日期 |
食品學院教師
|
9人 |
上海市 |
碩士 |
2012-12-27 |
2013-12-27 |
簡介
上海海洋大學前身是建于1912年的江蘇省立水產學校,1952年成為國內第一所本科水產高校——上海水產學院,1985年更名為上海水產大學,2008年經教育部批準更名為上海海洋大學。學校原為農業部部屬高校,2000年起由農業部劃轉地方,由中央和地方共建,以上海市管理為主。2009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海洋局聯合發文共建上海海洋大學;2011年,上海市人民政府與國家農業部聯合發文共建上海海洋大學。
學校目前有浦東新區滬城環路校區、楊浦區軍工路校區等校區,根據上海高校布局結構調整規劃,學校于2008年主體搬遷至上海南匯新城辦學,校區占地約2100余畝地。
學校辦學條件優良,教學實驗室和專業實驗室設施齊備。擁有國家遠洋漁業工程技術研究中心、國家水產科學實驗教學示范中心;有水產種質資源發掘與利用、大洋漁業資源可持續開發等2個教育部重點實驗室;有淡水水產種質資源與利用、水產品貯藏保鮮風險評估等2個農業部重點實驗室,以及國家水生動物病原庫、大洋漁業資源環境觀測試驗站、團頭魴遺傳育種中心、魚類營養與環境生態研究中心、中國漁業發展戰略研究中心、淡水水產品加工技術研發分中心、冷庫及制冷設備質量監督檢驗檢測中心、遠洋漁業培訓中心等8個農業部重點基地平臺;有2個上海市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上海市高校重點實驗室、1個上海高校工程技術研究中心、1個上海高校水產養殖E-研究院等;建有海洋捕撈協同創新中心及一批特色專業實驗室。
學校建有上海海洋大學海洋科學研究院,下設數字海洋研究所、海洋藥物系統及神經科學研究所、海洋藥物與健康食品研究所、海洋政策與法律研究所,海洋漁業遙感GIS技術實驗室、海洋生態系統與環境實驗室、中美海洋遙感及漁業信息研究中心、海洋經濟研究中心、海洋文化研究中心;學校還建有農業研究院、公共管理研究所、中國魚文化研究所、外國語言研究所及博物館,擁有國內外聞名的魚類研究室、標本室,同時學校在全國各地有50多個教學實踐基地。圖書館藏有以海洋、水產、食品為特色的圖書、電子書籍260多萬冊。擁有現代化的校園網絡,并建有服務我國水產行業的中國水產網。由學校承辦的《水產學報》、主辦的《上海海洋大學學報》被列為中文核心期刊、中國科技核心期刊和中國科技論文統計源期刊,《水產學報》獲第一、二屆“百種中國杰出學術期刊”稱號。學校是上海市水產學會、上海市食品學會、上海市漁業經濟研究會和上海市延安精神研究會掛靠單位。
學校教育體系完備,優勢學科明顯。擁有研究生教育、普通本專科教育、成人教育及留學生教育。擁有2個博士后科研流動站;3個一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21個二級學科博士學位授權點;10個一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43個二級學科碩士學位授權點;2個研究生專業學位授權點涉及8個領域;46個本科專業及方向,10個高職專業。現有1個國家重點學科,12個省、部重點學科,5個國家特色專業,3門國家精品課程,14門上海市精品課程,1個國家教學團隊,2個上海市教學團隊,15個上海市教育高地和1個上海市高校E研究院。目前,擁有普通本專科生12000余人,研究生近2000人。
學校現有教職工1100余名,其中教學科研人員近800名,具有高級專業技術職務400余名,博士生、碩士生導師300余名。學校擁有院士特聘教授2名,國家“千人計劃”1名;擁有以杰青、國家科技進步獎獲得者、國務院學位委員會學科評議組成員、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入選者、國家級有突出貢獻中青年專家、上海市優秀學科帶頭人、上海領軍人才、上海高校東方學者特聘教授、上海市教學名師以及中青年教授為骨干的師資隊伍。
2001-2012年,學校科技成果達到國際領先和先進水平的有50余項,達到國內首創和先進水平的有90余項,獲國家級科研項目或成果獎40多項,獲省部級獎50多項。我校在水產養殖、海洋漁業、水產品加工、漁業經濟管理、漁業法與海洋法、環境保護、物種保護、遺傳育種、食品科學與安全、海洋生物資源開發與利用、農業經濟與管理等領域做出重大貢獻。
學校與美國、日本、俄羅斯、澳大利亞、韓國等國家和中國臺灣、香港地區的大學以及多個國際組織有著密切的交流與合作,并與境外多所大學互派留學生,長期參與中美海洋生物資源合作計劃,與聯合國糧農組織、亞洲水產學會、國際水生生物資源管理中心等建立了長期友好合作關系。
學校校園文化豐富多彩,聘請了著名表演藝術家秦怡、閔惠芬,指揮家曹丁,作曲家陳鋼等一批藝術家為我校藝術兼職教授;擁有大學生藝術團等各類文體、科技學生社團90余個;定期舉辦大學生科技文化藝術節,連續多年被中宣部、教育部、團中央、全國學聯評為“大學生暑期社會實踐先進單位”。
聯系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