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順德正成長為一座更具活力、更有創新能量、更宜居宜業、不斷邁向高質量發展的城市。10年來,身處其間,我們見證、參與了順德的成長。”日前,在2024“百所高校順德行”活動現場,上海交通大學副教授張志剛談起他與順德結緣的故事,深有感觸。
2024“百所高校順德行”是該活動舉辦的第十屆。自2015年起,中國青年報社與順德聯合舉辦“百所高校順德行”活動,累計吸引超500所高校、1500余名師生來到順德,通過搭建高校、企業與地方溝通合作平臺,推動高校創新成果轉化,促進地方引才聚才,助力科技創新融入地方高質量發展,并為粵港澳大灣區發展注入青青力量。十年聚力、十年奔赴、十年蝶變,成就了校企地攜手共贏的一段段佳話。
打造創新成果轉化的“實驗場”
2015年,張志剛跟隨“百所高校順德行”活動第一次走進廣東省佛山市順德區,“當時就被這里的環境和氛圍吸引了,感到在這里生活非常舒適”。
這10年,張志剛將順德作為高校科技成果轉化“實驗場”,“順德的產業結構完備,順德的企業家樂于合作,我們能夠不斷將大學的科研能力與當地產業相互促進、融合,雙方都很有收獲”。
2019年,東北大學、佛山市人民政府、順德區人民政府達成三方共建東北大學佛山研究生創新學院的協議,東北大學佛山研究生創新學院教授、博士生導師劉寶丹帶著團隊從中國科學院來到東北大學佛山研究生創新學院工作。“我們是南北結合,我們可以把多年積累的科研成果在順德落地轉化,服務企業,服務地方經濟建設,這很有價值。”他說。
“我們跟中南大學、桂林電子科技大學、南昌大學等高校建立了深度合作關系,并且在他們那里建立了人才工作站。”廣東萬和電氣有限公司招聘負責人說,“這些優秀的人才不僅為我們公司帶來了新鮮的活力和思維,在我們公司的技術創新、產品升級上也發揮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助力青年人才圓夢
順德,不僅有城市的溫度和煙火氣,更能托舉年輕人的成長與理想。2015年,西安石油大學畢業生劉紫彤來到順德,通過校招入職小熊電器股份有限公司。公司為她配備了導師,入職一年后,她就從設計師成長為設計負責人。如今,劉紫彤已成為一名產品經理,負責新產品的企劃和工業設計。“順德這座城市很有溫度,能夠感受到對人才的培養和尊重。”她說。
佛山隆深機器人有限公司是“百所高校順德行”活動的常客,在活動帶動下招聘了一批優秀的應屆畢業生,為企業創新發展注入了新動能。該公司總裁助理代劍鋒表示,這些青年人才的課題研究方向與企業的技術需求很契合,“在此基礎上,我們組建了視覺應用團隊,在一些應用方向上取得了較大突破,申請了多項擁有自主知識產權的專利”。他希望通過“百所高校順德行”活動引薦更多優秀的青年人才。
在團佛山市順德區委的牽線搭橋下,廣東騰越建筑工程有限公司與中國地質大學(武漢)達成建立實習實踐基地的合作意向。該校學生賴禧涵報名了這個實習項目,“雄厚的產業基礎、好吃的美食和嶺南水鄉風情讓我對這里產生了強烈的好感”。
“‘百所高校順德行’活動為高校學生實習就業打通了渠道,為校企合作搭建了交流平臺。”蘭州大學黨委研工部副部長許倩表示,近年來,學校50余名畢業生在順德的企事業單位入職,百余名在校生參加了順德的就業實習和管培生項目,順德為高校學生進行社會實踐提供了廣闊舞臺。
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熱潮
經過10年積累和探索,“百所高校順德行”活動逐步實現機制化、持續化、平臺化運轉。通過地方共青團和高校共青團合作對接,迸發出新的活力與生機,并不斷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的發展熱潮之中。
順德位于粵港澳大灣區的重要節點,為助力順德在高質量發展上有更多作為,2024“百所高校順德行”活動中的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成為突出亮點。活動聚焦“百千萬工程”和產業就業需求,進一步加強高校與地方在人才、項目等領域的深度合作。
“這是一次非常寶貴的學習機會,學生們可以走出校園,來到順德,親身感受這片土地上的深厚文化底蘊。”蘇州大學金螳螂建筑學院建筑專業副教授王燦說。今年暑假,他帶領學生組建青年大學生“百千萬工程”突擊隊,與樂從鎮葛岸村結對,深入村居調研,為村居微改造貢獻青春智慧,學生們也收獲了不一樣的成長。
為更好地推動校地合作溝通,提高順德在高校的吸引力和影響力,團佛山市順德區委與10所高校建立順德人才驛站并簽約。團佛山市順德區委將在每所高校全年至少開展5場活動,包括“順德美食非遺進校園”“鄉村振興結對幫扶”“科技成果轉化”“就業實習”“社會實踐”等內容。
“在順德,夢想可以照進現實。”順德區委常委、組織部部長潘偉華表示,“我們希望引進和留住優秀的人才,讓人才扎根企業、安心發展。順德區有關部門將努力為人才提供‘保姆式服務’,對于高層次人才,除了享受相應人才政策之外,還開設高層次人才服務專區,‘一條龍’提供入戶、安居、子女入學、醫療優享、職稱提升等服務。”他希望越來越多的人才相聚于順德,圓夢于順德。
“‘百所高校順德行’活動是順德及粵港澳大灣區對外宣傳的重要窗口,通過展示區域的經濟社會發展成就、城市魅力以及人才政策等方面的優勢,提升了城市經濟的轉型升級和可持續發展。”中國青年報社相關負責人表示,“未來,將持續推動青年與城市雙向奔赴,將青春力量融入粵港澳大灣區發展的浪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