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0多名院士為新區發展建言獻策,數百位科創人才大顯身手,來自疏解高校的200名博士研究生實地感受發展脈搏……這個初夏,“未來之城”涌動著令人振奮的熱潮,“人才”“創新”成為這里的熱詞。
日前,以“聚雄才·創未來”為主題的雄安新區第二屆科技·人才·創新周在河北雄安舉辦。其中,院士專家雄安行、北京科技型企業家交流對接活動、“國聘行動”雄安新區高質量發展專場等5場專題活動為集聚專業領域高端高新人才而專門設置,讓各類人才有機會來到雄安、感受雄安、建設雄安。
一場場專題活動,搭起人才會聚交流的平臺;一項項細化政策,形成吸引人才的長久支撐。雄安新區以人才引領高質量發展,推動人才鏈與產業鏈、創新鏈、資金鏈、價值鏈、供應鏈深度融合,人才工作的“雄安模式”正不斷凸顯。
今年5月中旬,雄安新區公布2024年37個“特崗特薪”崗位清單。雄安杰青科技有限公司的首席技術官、首席項目工程師、首席運營官等三個崗位名列其中,該公司創始人、廈門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徐海超興奮不已。
2023年9月,徐海超帶領團隊在雄安新區落地了“綠電合成新材料技術平臺”項目,并創立杰青科技公司。這位40歲的博士生導師已在綠色材料領域耕耘多年,還榮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
“這次參賽和路演活動,讓我們有機會和各地的企業、專家進行對接,收獲頗豐。”近日,在“雄才杯”創新創業大賽暨項目與基金對接路演會上,芯聯新(河北雄安)科技有限公司創始人、中國科學院半導體研究所研究員陳偉推介了公司在激光器件、集成化模塊、激光通信等方面的項目研發成果,獲得在場專家評委的充分好評。
河北創新創業大賽第二名、雄安新區創新創業大賽第二名、2024“雄才杯”創新創業大賽特等獎……成立僅一年多,芯聯新公司就以“小步快跑”的方式在科技創新的路上一路向前。雄安新區一系列活動、賽事也給芯聯新公司帶來了新的發展機遇。“接下來,我們將實現產品批量生產,應用到各個場景中。”陳偉信心滿滿地說。
“雄安非常注重科技創新,引導產業鏈上下游企業在這里聚集與發展,有利于形成良好的空天產業生態。”對于雄安產業集聚帶來的吸引力,擁有20多年航天專業學習工作經歷的付仕明深有感觸。作為北京星際開發科技有限公司董事長,付仕明今年在雄安新區注冊成立雄安星際宇航科技有限公司。“新區提出打造衛星互聯網和商業航天科技創新策源地,未來我們將合作拓展宇航材料、宇航電子和太空醫藥等民用業務。”付仕明說。
目前,雄安新區已在150所高校設立引才工作站,與120家科研院所共建創新發展聯盟。60余支“春暉杯”獲獎團隊和20余所高校創業團隊相聚新區,一批前沿創新項目在雄安落地孵化。組織產才融合對接活動258項,落地項目350個,多個重點項目加速落戶新區。
和來訪企業面談,聽取對方的需求,給出專業的落地解決方案……這樣的場景,雄安科學園管委會副主任、雄安科技產業園總經理馬揚飚幾乎每天都要面對。深度參與新區科技政策、人才政策和科創工作體系研究制定,搭建創新平臺和推動項目落地,馬揚飚和團隊成員一刻不停。“越來越多的科創資源已向新區涌來,我們要做的就是迅速找到他們與新區合作的點,把好的技術和市場對接。”馬揚飚告訴記者。
京津冀國家技術創新中心、雄安創新研究院、國家半導體激光技術創新中心、國家醫學中心……一個個創新平臺已經在雄安落地或加緊建設,一座會集八方人才的雄安“大舞臺”已經初見雛形。
人才引進來,還要留得住。雄安新區正不斷提升公共服務水平,為人才解決“后顧之憂”。目前,新區已經為各類人才發放雄才卡逾一萬張。人才公寓、人才驛站、雄才學院、雄才網、雄才碼、人才智慧服務平臺等10余個服務場景落地。新區141個事項與北京實現同城化辦理,3500余項北京市區兩級政務服務事項可通過“云”窗口實現在新區“跨區域無差別”辦理。
“雄安正在成為人才放下行囊、成就夢想的地方!”雄安新區黨群工作部部長尤志軍介紹說,下一步將不斷優化人才服務體系,不僅要引進人才,更要留住人才,全力打造新時代的創新高地和創業熱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