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廣東省深圳新安中學特級教師吳泓看來,一味地練習、考試,只會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熄滅。
“今天這堂課,我們要做一個真實的,也是真誠的閱讀者。你們先讀原詩、原著和相關的閱讀材料,之后你們再提出問題。學問學問,是你們來問,最后還得你們自己來學。”
在日前舉行的全國高中語文模塊課程專題教學研討會上的一節語文公開課上,廣東省深圳新安中學特級教師吳泓對聽課的北京師范大學第二附屬中學的學生們這樣說。
吳泓,以及他基于網絡平臺的高中語文專題研究性學習已被多家媒體報道,學生南天的《我不得不反思我在中學的語文教育中得到了什么》博文,更是引發了業內語文教育研究者及語文教師的關注與思考。
老師講得精彩,為何換不來學生的精彩?
“老師講得精彩,怎么換不來學生的精彩?哪里出了問題?”當年吳泓就是追尋著這個問題,一步步偏離了語文教學的“正軌”,走上了今天的“叛逆”之路。也恰恰是這一叛逆,為語文教育蹚出了一條富有生命活力的變革之路。
對于吳泓老師的開場語,北京師范大學文學院張秋玲博士這樣評述,這句話正突出了“模塊課程·專題學習”的兩個特點:問題是真實學習情境下學生自己的真問題;問題的解決是靠學生自己的閱讀去解決。
“在‘模塊課程·專題學習’的課堂上聽不到老師精彩的講授,看不到老師‘演課’時的嫻熟技巧,也看不到‘師問生答’的熱鬧,但這寂靜的課堂上有的是每個學生各自忙碌的身影,高速運轉的頭腦以及智慧的思考。”這是張秋玲博士寫下的觀感。10年來,吳泓老師與學生一起閱讀了《詩經》《論語》《中國近代史》《到燈塔去》《局外人》《鼠疫》《吶喊》《彷徨》等中外經典名篇以及蘇軾、王安石、李白、杜甫等名家的名作。
課堂上沒有教師、學生之分,師生共享學習資源;在研討、爭辯中解決每一個問題,克服一個個閱讀障礙。這樣的教學情境中,教師不再只是個教書的人,在和學生的對話中也是一個受教者。如此的教學并沒有完全消解教師的權威性,教師對課堂教學方案的設計和具體實施仍具有一定的設計權、自治權和決定權。
無疑,這更是一種大容量、高思維強度、高標準、短周期、小課程的語文學習方式:高一的一個專題10萬字左右漸進到高二的20萬字以上;從高一年級開始到高二年級結束,語言思維的發展要達到從“感悟”到“思辨”再到“研究”的程度;一個專題一個核心,由20篇—50篇文章組合而成,一般用10天—30天時間完成。
沖破樊籬,精神和言語如何共生
在當今這個處處有評價、時時需考試的時代,課堂內的任何一場變革都不能脫離考試而獨存。
在吳泓看來,一味地練習、考試,只會把學生對語文學習的熱情熄滅。語文學習是一個“就言而得意”到“據意而擇言”的過程,一個通過言語世界的學習和拓展達到精神世界的深邃和豐盈的過程,是“精神和言語共生”的過程。
“讀”什么決定了想什么,“想”什么決定了說什么和寫什么;學生的思想質量和寫作質量,取決于他們閱讀的質量,也決定了他們思想的高度和深度。吳泓常常這樣向人們解釋,小學及初中學段,教學應從“言語”層面切入,側重于先技后道、由技悟道;高中階段的語文學習,應從“精神”或“思想”的層面切入,先道后技,由道悟技,以道御技。古代文藝理論主張的“文以意為主”、“意在筆先”、“以意役法”正是此理。
自班級授課制誕生以來,坐在同一間教室的學生就被教育者要求發出同一種聲音,完成同一個動作,走向同一個目的地。而“模塊課程·專題學習”,通過集中時間和精力的學習,引領學生在廣度和深度上耕耘,吸引他們在不同層次上去自由博覽與深究。
跟著吳泓一起走過的學生這樣回憶:“在《花木蘭》觀感中,我寫了好幾個關于——關于戰爭、關于生命、關于時代……我不會去理睬它究竟像不像一篇中規中矩的文章,但都是我靈感的記錄。而且我也享受思考帶給我的快樂,原來思考也能成為一種習慣。”
“這種教學的突破點在于全體語文教育工作者整體觀念的改變——改變其人才觀,改變其課程觀,改變其教學觀,倡導班級授課制下尊重個性差異的自主學習,強調專題學習過程中教師與學生對學習內容的雙生成。”張秋玲表示,材料不斷積累,思想層層積淀,分解化合,發酵蒸餾,就會凝結成一種對社會、人生的個體認識,即精神、思想層面的東西;就會去陳言而留真意,除粗穢而存精氣,做到由博返約,厚積薄發;就能夠徹底改變學生閱讀量少,閱讀面窄,思維缺乏深度和廣度,要說不能說,要寫寫不好的現狀。
做與不做:考量著教師的勇氣
每每有教師感嘆于“專題學習”的課堂上學生精彩的言論令人瞠目時,伴隨而來的就是“好是好,可我沒有吳老師那樣的學養”。
“誰都不是天生就有學養的,學養是一個人在日積月累的閱讀中吸收、積淀而成的。”為了引領學生研讀經典電影,吳泓自己就先采買了一批與電影有關的書籍,在網上廣覽世界經典電影,廣閱各類見解各異的影評及電影發展史,然后才有選擇地一步步推薦給學生觀看、閱讀。
“這條路從形式上看很容易模仿、學習,其實是一條比較難走的路。”張秋玲說,雖然有些老師也在對這種方式的探索中進行著模塊學習,但因對自己能力的懷疑,對學生學力的不信任,往往只是小打小鬧,走著走著,就又回到了一本教材捧手里從頭解到尾的課堂。最后,教學的重心就只剩下應對考試這一點上了。
基于自己多年對高考命題質量的研究,張秋玲說,如今高考試卷上考查的內容、選用的材料、命題的形式均體現著當今國際評價協會所提倡的測評理念。她指出,不是高考評價制約著當今的課程改革,而是盛行的各種違反語文教育規律的模式、流派、口號以及在這之下的各式各樣隨性隨意的階段性考試,嚴重地制約著我們的考評理念同國際評價體系的對接,致使語文教學理念遠遠落后于評價理念。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hnhyjq.com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