編者按特教老師,一個需要默默堅守、忘我付出的職業。這些老師每日與肢體殘疾或智力殘障的孩子朝夕相處,用手語、盲文等為這些“折翼天使”們打開一扇連通現實社會的窗。這是太陽底下最光輝的職業。
但光芒背后,特教老師們所承受的則是一些人并不認同的眼光、鮮有成果的挫敗感以及職稱、收入不盡如人意的待遇。把愛心、青春和汗水投入特殊教育的教師,其實也需要“回報”:一聲贊許、一句關懷,當然還有社會、政府和有關部門對這項事業的重視與投入。
走近“痛并快樂著”的守護者
1996年,程吉慧從一所普通中學調到合肥特殊教育中心擔任聽障班的語文老師,剛到特教學校時,一時的難以適應和巨大的心理落差,讓她對自己的選擇產生懷疑,陷入迷茫。
進校后,程吉慧先學習了半年的手語和特教專業課程。她很快發現,面對一群生活在無聲世界里的孩子,即便是一遍遍地打手語、比動作,有時也得不到她想要的回應。
“聽障孩子在理解力和邏輯思維能力上要明顯弱于正常孩子,他們無法輕易感知正常人的語序和邏輯,普校2個課時就能上完的課程,在這里往往需要4到6個課時。而孩子交上來的作文,有時就像是天書,語句顛倒,措辭混亂。”
那時,年輕的程吉慧常會產生莫名的挫敗感:“耐心總有被磨光的時候,記得剛來那半年,我的口腔經常嚴重潰瘍,每天都處于一種焦慮狀態。總想著如果有機會,還是去當一個普通學校的老師。”
畢業于南京特教學院的秦娟剛剛選擇特教崗位時,也有過同樣的猶豫。秦娟說,和正常孩子相比,生理上有缺陷的孩子內心往往更加敏感,別人的一言一行甚至一個眼神都會讓他們產生心理上的變化。
秦娟說:“有一次有個聽障孩子因為考試失利,又和別的學生鬧了一點小矛盾,我去給他做思想工作。說著說著,他突然變得非常偏執,情緒激動,甚至揚言要跳樓。嚇得我晚上連家都不敢回,在他的宿舍里整整守了一夜。”
然而,也是這個學生的一篇作文,徹底打消了秦娟對這個職業的困惑和不安。
一次作文課,秦娟布置了一篇名為《我是如此幸運》的作文,這個學生在作文簿寫下這樣一段話:“在我最無助的時候,她伸出修長的手,打出了世上最美的手語:‘你是一個很棒的學生,文章寫得非常好,老師很喜歡,你要繼續努力,老師一定要幫你把文章發表。’老師的贊許,充滿期待的眼光和鼓勵讓失意中的我重拾自信。老師,遇到你我是如此幸運。”
“那一刻,我的雙眼浸滿淚水。那一刻,我是幸福的,生平第一次感到那樣幸福,竟是因為我的這些學生。”秦娟在自己的工作筆記中這樣寫道。
經歷過迷茫、困惑和彷徨,如今的程吉慧和秦娟已經深深地愛上了這個崗位和這群孩子。“當我真正學會以包容之心看待這群孩子時,我突然才發現他們的美好。他們雖然不能開口說話,卻能打出美妙的手語;雖然聽不見聲音,卻能畫出世界上最美的圖畫;雖然看不見這個世界,卻能用鋼琴彈奏出最美妙的音符。”程吉慧動情地說。
認同感差、待遇低:特殊成就背后的失落
教師的成就感多來自于學生的反饋,比如學生優異的成績、長大后理想的工作等。秦娟坦言,特教學校的老師在這方面的成就感往往是缺失的。每個走上特教崗位的老師都要經歷一到兩年的適應期,從自我否定,到承受社會質疑,再到重塑自我價值。而這期間,有人留下,也有人離開。
今年31歲的朱冬蓮是廣西殘疾人康復研究中心一名老師,做了近十年孤獨癥兒童康復訓練的朱冬蓮,嘗遍其中酸甜苦辣。
“第六年的時候我曾迷茫過,感覺做不下去了。”朱冬蓮說,在康復研究中心,她見到大量來自農村貧困家庭的患兒。“一個殘疾病兒幾乎會掏空一個家庭,有時大量付出也未必有回報,這讓家長痛苦,也會讓老師受挫。”
“社會上不少人不理解特教老師的工作,對我們的老師存在偏見,有些老師自己也覺得低人一等。”江西省南昌市啟音學校校長饒文斌說,特教教師社會地位低、職稱晉升難、經濟待遇差的現象值得關注。
“在特教學校,殘疾兒童接受的初中教育相當于普校的小學教育。”饒文斌介紹說,職稱評定的政策忽略了特殊教育教學對象的特殊性,特教老師不得不和普教老師接受同一標準的考核。
近年來,盡管特教教師的工資待遇有較大增長,特教學校辦學經費也顯著增加,但與普通學校教師相比,特教教師的待遇仍有一定差距,而且到外地參加培訓和學習的機會也更少。
北京啟智培訓中心是一所專門從事智障兒童教育的私立學校,現有50多名學生。校長高茂成說,特教最大的成就,是為國家減輕了負擔,為家庭減輕了負擔。一個智障兒童就是一個家庭的沉重負擔,特教學校和老師為很多家庭解決了后顧之憂。有些條件不好的家庭,他們的孩子都長成了大人,但由于家庭沒有能力照顧,就只好讓這些“大小孩”繼續吃住在培訓中心。
高茂成校長告訴記者,特教老師隊伍之所以不穩定,教師沒有成就感是很重要的原因。“老師的待遇我們可以盡量想辦法提高,民辦學校的自主權畢竟大一些。也正因為是民辦,我們的老師沒有資格參加職稱評定,也沒有渠道去考取國家承認的教師合格證。學校一點招都沒有。”
師資難題:特教為何不“特選”
饒文斌所在的南昌市啟音學校創建于1946年,是江西省最早由中國人創辦的聾啞學校。從事特殊教育已經30多年的饒文斌告訴記者,當前學校發展面臨的最大矛盾是師資短缺。目前學校在編教職工52名,還有10個編制空缺。學校不少老師并非科班出身,很多還沒有“特殊教育證”,他們缺乏系統的特殊教育知識和技能培訓,可能影響對特殊兒童缺陷補償教育效果。
在饒文斌看來,造成專業教師短缺,有兩方面的直接原因:一是從全國范圍內開設特殊教育專業的大學數量極少;二是入職門檻提高,特殊教育專業的畢業生和其他師范類專業學生一樣參加教育部門組織的統一招聘考試,特殊教育專業的學生往往考不過。
安徽合肥特殊教育中心目前共有有543名在校學生。教職工130人,而特教專業畢業的老師只有不到40%。要招的老師招不到,招來的老師專業不對口,學校和老師雙方都尷尬的現實狀況讓校長李長東頭疼不已。
“非特教專業的老師往往需要二次培訓,他們初步適應期為半年,而要順利掌握特教老師的技能可能需要兩年時間。”李長東說,目前合肥市招聘教師采取統一招考的模式,特殊老師和普校老師一起進行選拔,缺乏針對性的考試。
同時,參加考試的硬性標準是大學本科畢業生,而國內開設特教專業的院校多是大專及中等師范學校,因此,許多特教專業的畢業生便被這個標準攔在門外。
“特殊教育教師能堅持下來是很不容易的,不僅需要具備與殘疾學生交流溝通的專業技能,更要具備愛心和耐心,師德最重要。很多師范院校普通專業的畢業生干不了幾年就因為太苦太累離開了,而特殊教育專業畢業的學生會有吃苦的心理準備。”李長東說。
公立學校為“師源”所苦,一些私立的特殊教育學校師資上的問題更為突出。
創辦于1994年的南昌三聯特殊教育學校,是江西省最早的民辦特殊教育學校之一,因為經費緊張,學校19年間曾4次搬遷。沒有一名具有特殊教育資格證的教師,僅有的兩名有特殊教育經歷的老師一位70歲,一位68歲。“我們學校的5名教職工,都不從學校領一分錢工資。”校長何彪說,學校至少還需要兩名專業教師,但根本沒有經費聘請。
特教專業的招生困境待解
據了解,我國特教師資的正規培養渠道,主要是一些師范院校的特教專業和醫學院的特護專業。2009年,北師大曾對國內特教專業進行過調研,結果顯示,國內開設特教相關專業的大專和本科院校有40多所。近兩年,有不少院校也開始增設特教專業。
然而,愿意學特教專業的學生并不多。北京師范大學特殊教育研究所教授王雁告訴記者,北師大特教專業從2007年開始招收免費師范生,正常每年招收約20名學生,但2011年只招收到兩名學生。
2012年開始,北師大重新采用以教育學這個學科大類招生的方式,一年半以后實行專業分流。王雁表示,至于一、二年級學生在專業分流時會不會選擇特教專業,她不敢去想。
王雁認為,學科吸引力不足與目前特殊教育整體的發展狀態有很大關系。“近幾年,特殊教育專業雖然有了較大的發展,國人對特殊教育事業的認識,對殘疾人的觀念也有了較大的轉變,但特殊教育的發展與義務教育、學前教育等普通教育相比,還是處于較落后的狀態。許多家長對特教老師的認識也僅僅停留在教授智障孩子這個層面。”王雁說,如果僅依靠特教專業本身的學科吸引力,很難把更多學生吸引到特教這個行業上來。
對此,王雁建議,要“特教特辦”,國家出臺相應的政策,建立制度保障。如單獨舉行特教教師資格證考試,制定特教教師的專業標準,讓特教專業學生的專業優勢充分體現出來。
李長東認為,應降低學歷門檻,提高專業高度,增加特教老師的招聘范圍。同時提高老師特教相關理論和素養,對于師范類院校,應增加特教相關專業的選修課,讓普通師范類學生具備特教相關的基礎知識,既拓寬學生就業渠道,也為特教學校增加人才儲備。
設為首頁 - 加入收藏 - 廣告合作 - 網站介紹 - 聯系我們 - 獵頭服務 - 防騙手冊 - | |||
Copyright @ 2020ShuoBo114.com All Right Reserved 碩博人才網 版權所有 第一域名:www.shuobo114.com第二域名:www.hnhyjq.com 碩博人才網是提供人才、招聘服務的人才招聘網站,是國內知名人才招聘品牌,信譽保證。并提供招聘會信息、人才市場信息。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