面對第三方平臺泄密侵害勞動者權益現象,相關網絡平臺當增強守法自覺性。應該認識到,任何侵權行為均難逃法律制裁。
“我確實想跳槽,但還沒考慮清楚,只是更新了簡歷,現在老板都知道了,我真是‘騎虎難下’,不知道該怎么辦了。”近日,在北京一家語言培訓學校工作的李先生無奈說道。對勞動者而言,跳槽的順序多是先找好“下家”再辭職。然而,不少勞動者表示,“前腳剛更新簡歷,后腳就被單位人事部門叫去談話”。
對勞動者而言,跳槽的順序多是先找好“下家”再辭職,但是“前腳剛更新簡歷,后腳就被單位人事部門叫去談話”,這無疑會讓勞動者處于尷尬境地。比如,無論是否真會跳槽,不僅會影響到個人與現任老板的關系,而且也會影響與同事的交往,不僅不利于工作開展,也可能會為以后的求職帶來影響。而這樣的信息“告密者”無疑令人憤慨。
而且,從現實來看,有的用人公司通過第三方平臺提供的“人才流失預警機制”功能掌握了員工動向。這些第三方平臺利用技術手段獲取其員工數據后,借助數據分析為該公司生成員工流失報告,公司只需支付一定費用就能享有這項服務。雖然這一平臺能夠相對減少用工成本、降低離職率,但打著“預警”的旗號侵犯他人隱私,顯然是違法之舉。
面對第三方平臺泄密侵害勞動者權益現象,一則,勞動者個人應增強防范。互聯網時代人們已經習慣了在網絡招聘,但相應的個人信息保護意識不能缺失。誠如專家提醒,能虛擬的信息盡量虛擬,不要到處使用相同的口令,尤其是重要網站的口令要保護好。同樣,當自己的合法權益遭受到侵害時,應及時維權,以防范隱私泄露導致的權益之殤。
二則,相關網絡平臺當增強守法自覺性。應該認識到,任何侵權行為均難逃法律制裁。比如,如果因更新簡歷被“告密”,導致勞動者被單位辭退或降薪,勞動者可向網信部門及其他監管機關投訴舉報。如果因泄露數據給勞動者造成損失,勞動者可依法要求賠償。對此,相關平臺應恪守法律邊界,這也是自身事業發展的基礎。
三則,用人單位應該尊重勞動者合法權益。比如,借助非法獲取數據的手段來監視員工,不僅違法且違背道德,畢竟任誰也不愿意處于“被非法監控”之中。同樣,用人單位要想留住人才,與其靠違法違規手段,遠不如平時多關心員工的工作學習生活,為員工提供寬松的環境。要知道,即便用非法手段監視員工留住了人,也終歸留不住人心。
同時,此類現象的出現,也給勞動用工監管提出了警醒。比如,對于此類“人才流失預警機制”平臺的合法合規性當給予關注,對于侵害勞動者權益的行為有必要及時介入處置。從根本上而言,此類事件是相關平臺或APP“越界”收集信息的后果,于此,完善相關法律規定,加大執法力度,才能消弭乃至拒絕信息泄露給公眾造成的權益傷害。
